▲《吴昌硕全集》12册编者按: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在其晚年至今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始终没有一套能整体、学术、有机地,把吴昌硕书、画、篆刻、诗文等进行全面汇总的出版物出版。早在年,《吴昌硕全集》出版的想法便被提上议程,随后又曾两次与出版失之交臂。▲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一代宗师”▲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吴昌硕故居直到年11月24日,《吴昌硕全集》才正式问世,而今年也正值吴昌硕逝世90周年,“《吴昌硕全集》在其故乡安吉县首发,是对吴昌硕逝世90周年的最好纪念”,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说道。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吴昌硕全集》,全12册,分为篆刻、绘画、书法、文献四部分,其中篆刻两卷、绘画四卷、书法三卷、文献三卷,以近页的篇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吴昌硕各方面的成就。年,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沈乐平担任分卷主编的《吴昌硕全集·篆刻分卷》率先出版,既而在年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吴昌硕全集》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海认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书籍。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也表示:“在吴昌硕的艺术研究资料中,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全面、独到、权威的文本了。”▲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吴昌硕雕像”《全集》的出版具有三个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一、全集的出版将为收藏、研究吴昌硕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最为权威而全面的信息,为近百年吴昌硕艺术出版填补巨大的“出版空白”;二、在《全集》的出版中,有相当大的比重为新发现的作品及文献,这对吴昌硕研究而言,这部分资料将填补吴昌硕研究的“学术空白”;三、《全集》的出版更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篆刻的风格发展、社团、展览等活动状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而权威的资料,进而填补了“近现代艺术史研究的空白”。那,这套耗时5年《吴昌硕全集》是靠什么来获得如此大赞誉的?《吴昌硕全集》(简称《全集》)中收录了吴昌硕各时期代表作品近件,包括约件绘画,件篆刻(方原石)、件书法、信札诗稿等文献页。所收录范围跨越海内外公私藏,较多未曾面世的各类作品,例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日本福岛书道美术馆等等以及各大私藏藏家手中的未曾出版过的精品,也有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等近几十家国内公藏机构,还包涵马来西亚,台湾地区以及大陆地区的私藏精品。▲研讨会现场左起: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吴昌硕全集》主编邹涛、吴昌硕后裔吴超这些作品是如何被找到的?不得不提一个人,本次《全集》主编邹涛。邹涛为旅日书画鉴藏家,他曾应邀参与编撰西泠印社《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对日本吴昌硕作品的收藏散布情况最为了解。在年到年间,邹涛也曾对市面上“吴昌硕”相关书籍进行汇总,并开始察访公立机构中吴昌硕藏品的数量。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从出版社海派艺术出版规划出发,决心启动《全集》项目,并聘请邹涛主持编撰工作,中青年专家沈乐平、尚佐文、解小青、陈大中等为主力的编撰团队正式组成。▲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本次编撰最大的难题,是吴昌硕作品的普查筛选。编辑团队挨家挨户对海内外机构及私人藏家藏品数量进行大范围征集,及确定作品后的一系列拍摄存档工作。“征集过程确实非常难。在普查下,基本目前能知道的吴昌硕作品80%都已采到。经过筛选和一些特殊原因的缺席,才呈现出现今收录的近件”,上海书画出版社杭州图书中心主任、副编审朱艳萍表示。《全集》一开始,便想做到“全、新、真、精”四大特色。但现实情况是,算大范围征集作品,任何一本《全集》从来不是全的。《全集》该如何做到作品的“全”呢?原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卢辅圣解释:“所谓的全,只能是一种知识标准的全。比如绘画作品的全,主要表现在各个时期、各种题材各种类型及风格变化作品的囊括。这些类别全部全了,那就是一种全,而《全集》做到了。”▲《书法卷》作品排版上,每件作品旁都配上文字释读,也有详细着录和编年,为收藏、研究吴昌硕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最为权威而全面的信息。“本次《吴昌硕全集》所注重的学术性,让观者能对吴昌硕的创作发展,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继续表示:“因此我感觉,这部《吴昌硕全集》的出版,对今后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全集》也以现今最大的体量、最严谨的编撰工作,成为近代艺术出版史上,以“海派”艺术为对象的最大出版工程之一。正因如此,才得以在时期、地域、形式题材全面的基础上,成为迄今规模最大、收录作品最多、面貌最为完整的吴昌硕作品汇编出版物。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炘感慨:“名家馆联会旗下26家馆,至今已出版8家全集,我自己也曾经担任过《潘天寿全集》的副主编。据我对这些全集编纂过程的了解,《吴昌硕全集》是最难、最复杂的。这么复杂的项目工程也能完成,我想将来没什么困难会难倒这个团队。”▲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吴昌硕的“朋友圈”本次《吴昌硕全集》的出版,可以说是难度极高却又众望所归的一项任务。尤其是诗文、信札、题跋、日记等各项文献内容,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表示:“作品集的文献部分,这样编撰还是不多见。”12卷《全集》中有3卷为文献部分,共页信札诗稿等文献卷。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李维琨认为,“这么大体量的文献,在作品全集概念中,可能是首开先例,也体现了新的编创力。”▲致岳母札君匋艺术院本次的文献收录,就如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所说,“是广大研究吴昌硕以及研究近现代中国艺术进程的专家学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文献卷中以真实的一手史料,可以为以往吴昌硕研究中尚需商榷的问题找到更为可靠真实的答案。▲致沈汝瑾札日本福岛美术馆“...弟筋骨之患苦不可言狀...”据文献卷分卷主编之一的解小青介绍,文献卷里主要是诗稿、书信以及题跋、杂件等,涉及到的人物众多,有晚清词人、晚清四公子,以及梅兰芳、袁克文、荀慧生等这些名伶,也有严筱舫、吴大瀓等这样的收藏大家。文献内容中所体现的事件,包括经济困境、家庭和人际关系、创作的艰辛以及身体状况、内心的焦虑等琐碎小事,“所以对于吴昌硕来讲,文献卷更像是展开他的社交网络”,解小青说道。部分诗稿因为图片版权问题,只能使用文字释文编排。但“吴昌硕文献里的信,许多字不规范,既有符号,也有金文篆书等等”,这给释读的编撰带来很大的难题。吴昌硕的后裔吴超举例:“古代文人对钱字比较忌讳,所以‘钱’有的时候用泉水的泉,或干脆用符号。”▲致顾潞札苏州博物馆“...每月薪水十六两...”吴昌硕信札里的“钱”字写法特殊,虽然猜测是“钱”,但没有具体佐证。为了坚持学术严谨性,文献卷分卷主编之一的尚佐文查阅各种证据、信息,最后在家传账单中找到与吴昌硕写法一致“钱”,才继续文献的编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唐楷之也肯定了本次编辑团队的努力,他认为,“纪念碑式的《全集》对于以后编撰吴昌硕书籍,便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故宫博物院吴昌硕《紫藤图轴》吴昌硕作品流传广泛,资料时间久远,“时间太长、资料太多、作品信息、艺术家人际交往,都需要进行大量考证辨别真伪”,参与过众多项目编撰的,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恒深知其中的“苦”。在5年编撰过程中,编撰团队坚持“全、新、真、精”四大特色。因为大量征集工作而做到了“全”,值得介绍下《全集》中的另外一个亮点:“新”。书籍中收录了较多未曾面世的各类作品,例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日本福岛书道美术馆等等以及各大私藏藏家手中的未曾出版过的精品、这些对加深认识、全面研究吴昌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此多“生面孔”的作品,既有邹涛主编在日本征集的98%以上没有露面的作品,更有出版社编辑团队向各大博物馆征集,以往都未曾专项统计过的藏品。这样的海内外地毯式的搜索,保证了《全集》出版中最大限度地“新”。▲《吴昌硕全集》绘画卷中所收录作品为保证作品的“真”,本次也邀请在不同角度研究吴昌硕艺术的人组成鉴定专家团队,其中包括吴昌硕后裔吴超、博物馆和院校学术及拍卖界的力量。“因为角度不同,对吴昌硕作品的真伪认定更具可靠性。所有作品基本征集完毕后匿名来源,鉴定成员只能针对作品提出自己意见,去伪存真,达到‘真’实还原吴昌硕艺术成就,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师。”▲《吴昌硕全集》篆刻卷收录作品除此之外,为了达到《全集》的“精”,几乎所有图像来自于作品原作,在后期印刷中采用线超高像素印刷手段,以高质量还原原作的精神面貌。12卷中最先完成的篆刻卷,让编辑团队对“精”信心十足,“因为从技术层面说,篆刻最难印。但最后的印刷无论从调图、纸张效果都非常好”,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王义骅说道。本次《全集》虽然已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得到学术各界人士的认可。但是主编邹涛还是遗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期望,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更加全面的补充《全集》的编撰。作者:王璐编辑:陶一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brkyf/1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