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诗曰:

痴死尚望享荣华,应悔当时一念差。

三复垂思无计策,悬梁虽死愧黄沙。

这首诗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在其大作《封神演义》里为姜子牙前妻马氏所写,却说这马氏在姜子牙未发迹时,嫌贫爱富离婚再嫁。后来听说姜子牙功成名就,一时想不开便带着一股怨气悬梁自尽了。书中最后姜子牙封神时,也不知道是念及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感情还是要出口恶气,竟然把马氏魂魄封作“扫把精”。用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让马氏千载扬名了!

今天,文化农民就给大家讲讲农民的十八般兵器系列的第五集“扫把”。

扫把不起眼,没有刀斧锄头的光彩夺目,却也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姜太公在此

扫把,又叫扫帚,在传统文化中,多叫扫帚。而历史上的第一把扫帚便是中国人发明的,而这个发明扫帚的人同时也是被尊称为中国十大圣人之一的酒圣杜康。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杜康(也叫少康)偶然机会下,发现谷类种子发酵后生成的液体味道独特,还能使人精神焕发。几经周折于是便发明了酒,也因为这一伟大的发明,他就做了专门做酒的“酒官”。然后,少康又反复实验,力求酒质完美。在他筛选晒制酒粮时,有一天一只野鸡来啄食酒粮,他便去驱赶野鸡,然后看到野鸡跑路时,繁盛的野鸡尾巴羽毛拖在地上,居然很干净利落地把酒粮都扫走了。少康灵感迸发,抓了很多野鸡,把毛做“帚”,用作清扫,大大提高了做事效率,这也是扫帚的兄弟“鸡毛掸子”的由来。后来,少康又发现鸟毛做的扫帚固然好看,但不经用。于是他又用酿酒的高粱穗绑在一起,再插上木棍,更好用了,而扫帚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并代代相传。

扫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理念深深的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天人合一”。有时老祖宗们也会朴素的认为,我们有的,天上就有。古代的先民们就用自然界中看到的一些崇拜的动植物和其他东西给天上的星象命名。

于是,就有了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彗星因为长得像扫把,于是也别称之为“扫把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嫌贫爱富的马氏被封为扫把星的缘故,“扫把星”(彗星)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被视作不祥的象征。无独有偶,西方文化中,也一直把“扫把星”看做灾难的征兆体现。不过,在民间故事中,扫把又从不祥之物变成了智慧、灵性、力量的化身。在西方童话里,便有骑着扫把飞来飞去的巫婆和精灵,而在中国的武侠小说或电影里,最后出现的高人总是在扫地。最著名的便是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的少林“扫地僧”了,扫地僧淡泊名利,佛武双修,轻描淡写中化解了武林浩劫。

汉光武帝刘秀

由此可见,扫帚和扫帚引申出的文化璀璨夺目,它不仅在东西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武侠小说里留下了它的身影,更在正史中也留下了成语“敝帚自珍”的典故。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这个正史故事讲的是汉光武帝手下大将邓禹在打败蜀中(今四川)割据军阀公孙述后,在成都派兵烧杀抢掠。光武帝得知后大怒,并说:哪怕是我家里的一把扫帚,我都非常爱惜。何况是蜀中这么多的人民财产啊!

一屋都不扫的陈蕃

还是在东汉,扫帚又成全了另外一个名士的作秀。这也是成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来历,《习惯说》刘蓉(清)《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只是一开始的“一屋不扫”和今天的这个成语含义正好相反,但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扫帚的参与。

时至今天,虽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管是在繁华的北上广,还是在天南地北的广阔农村,扫帚依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可能不需要拿刀砍柴,不需要用锄头“锄禾日当午”,但你一定还需要清扫庭院,打理房间。今天的扫把样式没有多大变化,不过制作扫把的材料因南北差异而发生了很多不同。常见的便有竹枝做的“扫帚”、禾本植物各种穗子做的“苕帚”、棕榈树毛做的“粽帚”、塑料做的“小塑料帚”和鸟毛做的“鸡毛掸子”…

家乡的竹林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勤劳的中国人以竹为为师,以竹为友,所以大部分的扫帚也用竹枝做成。扫帚的竹枝一般采用毛竹的竹枝,毛竹是竹类家族中生长面积最大,竹笋产量最高,使用价值最好的竹子。毛竹竹枝相比于其他竹类,更结实耐用,更为柔韧适中。扫帚的竹枝选用2—5生的壮年毛竹,砍下竹枝堆放在一起,待1-2月后竹叶脱落,再用细藤捆成小把待用。竹枝扫帚除了主料的竹枝和杉木做的手柄以外,还用深山老林中的红藤。红藤一般选手指粗细的老藤,用刀一剖两半。做扫把时,把小把竹枝紧密排列在一头削尖的杉木周围,再用红藤紧密缠绕捆紧。最后,再从木柄红藤处打入一根木楔子,使红藤捆绑更结实。

竹枝扫帚

时至今天,毛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竹枝做的扫帚依然是扫把家族的主力军。南方农民清扫庭院,晾晒粮食;城市环卫工人清扫马路,打理枯叶都用这种又结实又好用的竹枝扫帚。也正因为庞大的市场用量,使原本只能烧火或者腐烂的竹枝变废为宝,为山区农民带来了收入。这方面,竹枝资源利用开发的最好的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地区,去安吉旅游过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安吉竹海的竹林很多都是成片的被砍去了竹稍。砍下的竹稍安吉人民除了自己做扫帚以外,更多的都是卖给更多不产竹子的北方人民,让竹枝扫帚飞越大江南北。

笤帚

扫帚的第二大类就是“笤帚”了,笤帚相比于扫帚,因为材料不同所以体型变小了,更多的出现在北方地区。笤帚用的材料一般都有高粱穗子、地肤草(又叫扫帚菜)的全株、芦苇穗子等禾本植物的花穗。捆绑工艺更为简单,在这就不赘述了。高粱穗子、芦苇穗子都是废物二次利用,而地肤子则是广大北方人民种来专门做扫把用的。当然,地肤嫩叶也可做菜,只是现在吃的人不多了。而在日本,地肤被种成花里胡哨的各种颜色,成为了装点田园风光的一道风景线。

粽帚

大部分人都认识都用过大哥扫帚、二哥笤帚,那老三的“粽帚”则不多见了。粽帚,是采用生长在南方的棕榈树的棕毛编制而成,棕毛细密柔软,所以粽帚更适合用于卧室打扫,能把地面的灰尘都清扫干净。很多人可能不太认识棕榈树,十多年前以前棕榈树其实是南方农村的重要经济树种,棕榈树树叶宽大,可以做成蒲扇;叶片柔软一尺多长,带有异香,撕去叶筋,开水煮过,就可以做成又干净又好闻的细绳,我们徽州人民做的粽子就用棕榈叶子来捆包着糯米的箬叶,煮熟后糯米、箬叶、棕榈叶三者香味混合一起,经久不散;棕榈花苞,棕榈树心药食两用,清热解毒,可谓是山珍;棕榈树外围的粽毛则可做粽绷床,粽绳,蓑衣和“粽帚”…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塑料扫帚

如果说农村里是扫帚、笤帚、粽帚三分天下,那城市里的老百姓家各种塑料扫帚则是一骑绝尘了。塑料扫帚轻便干净,但缺点就是质量不好,用不了多久就身体分离,到处松动了,用坏的塑料扫帚又成为了极难降解的污染源,所以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是尽量不要用塑料扫帚和其他塑料制品。

我家的鸟毛掸子和粽毛掸子

至于鸟毛,不,应该文明的说是飞禽的羽毛做的“鸡毛掸子”,则从扫帚扫地发展到空中的掸尘了。不像扫帚的天天工作,鸡毛掸子平时都是休息,偶尔工作一下。还有一些鸡毛掸子,做工精美,都加入了古董工艺品家族,插放在主人家中堂的青花瓶里,一起提高着主人家的文化品味。

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风水文化也愈发壮大。而扫把,也是风水法器的一种,可以给主人带来扫除秽物,提高正能量的功效,让扫把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大雅之堂。

六祖慧能的师兄神秀高僧

这便是扫把/扫帚,它牺牲自己,为我们扫却所有身外污秽尘土。

但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尘世喧嚣中谁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我们心灵的扫把又在哪里呢?这里我引用禅宗六祖北宗的神秀大师的《神秀偈》分享给大家: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brkyf/1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