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症状,体检时90的孩子都会发现
有一句诗,每个家长都要谨记: 一看头条浑身病,再搜百度坟已订。 ……有没有发现,再普通的小事儿,“百度一下”感觉都是“吓死人了” 比如所谓“孩子肋骨外翻” 这个词儿实在太耳熟,医院做体检,都会被现场“吓唬”一番,说“孩子缺钙了!” 类似的症状名词还有“鸡胸”、“方颅”。 1 它不是缺钙,说过好多遍了 关于“孩子没缺钙”的辟谣,小郑老师每个月都要写。 嗯谁让它是中国家长最大的担心,又是中国最多“给娃卖东西”的机构炒作的最重点呢。 婴儿只要坚持每天吃维生素D,同时吃奶作为主食,就不会缺钙; 月子里的宝宝不需要补钙,三个月大也不需要,六个月大也不需要。 除非家里有人坚持认为孩子吃奶“不好”,要“吃饭”,让孩子断奶改吃米糊,那确实很可能缺钙。 婴儿佝偻病(俗称“缺钙”)的临床症状中,从来没有所谓“肋骨外翻”,而是“肋串珠”,“肋软骨沟”。 所以,不管你在百度上,看了多少“婴儿佝偻病的危害”,或者“儿童缺钙会造成这些后果!”,都没有意义,肋骨外翻不是缺钙,补钙也不能“治疗”肋骨外翻。 2 真正的缺钙,来见识一下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婴儿“喝不起奶”,只能吃“米糊”,已经成为过去; 同样由于大力开展基础育儿健康知识推广,哪怕最落后地区,医院出生后,医生都会教育补充维D。 这造成了一个“尴尬”:在非贫困地区工作的90%儿童保健医生,一辈子从业生涯里,也没机会见过哪怕一次,真正的佝偻病患儿…… 所以不要奇怪为啥“明明我给孩子每天都吃维生素了呀”,怎么带孩子体检还说“肋骨外翻,缺钙”呢 ——在这件事上,很多儿保医疗工作者也不懂,也没见过“真货”……往往只是机械地,把书本上关于“缺钙”的症状,简单对应眼前孩子的外观。 其实那些“孩子平时看着还好,就是比别的娃瘦点,结果人家提醒我,看着肋骨外翻/出汗多/晚上爱哭…是不是缺钙了?” ——放心,那些“人家说”都是错的。 真正的佝偻病(缺钙),长得真的很吓人,一个有着正常文化水平,合理经济条件的家长,绝不可能发现不了。 01 肋骨串珠 “肋骨外翻”第一大背锅症状,咱们不就是名字里都有“肋骨”吗…… 02 肋膈沟/赫氏沟 “肋骨外翻”第二大背锅症状,这个长得是有点像 ……然而只是“有点”,人家其实是接近肋骨下缘位置“有沟”! 而所谓肋骨外翻是“向外凸出” 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吸收减少,导致骨头不能正常的矿化,骨头硬度降低变软,肋骨在膈肌的牵拉会导致部分肋骨向下凹陷,导致胸部和肚子之间,也就是膈肌的位置,形成一条沟,医学上成为“肋膈沟”03 佝偻病手镯/脚镯 注意是手腕明显比手臂和手掌都要显著凸起!不是手腕有凸起就说“缺钙”…… 世上每个正常人手腕都有轻微凸起! 04 鸡胸 别说家长没见过,99.9%的儿保医生都没见过真正的“鸡胸”患儿…… 真滴不是肋骨下方有凸起就“鸡胸”了,那TM叫剑突,是个人就有! 下面这TM才是“鸡胸”! 05 方颅 方颅是一个比较难准确评估的状态,因为由于不同婴幼儿囟门发育、睡眠偏头等多种原因,头部外形变化很大, 很容易导致“仔细瞅瞅,每个娃都有点方”…… 不建议用方颅来评估婴幼儿佝偻病……实际上,根据《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 连“仅凭生化检查”(比如查血钙之类)都不能作准,必须以“X光片”作为判断依据, 那儿保体检时“仅凭眼睛看看,上手摸摸”来判断缺钙, 甚至仅仅“人家说,朋友圈看到孩子照片,要小心缺钙”, ——这些,都不要信。 3 快照照镜子,看看自己 其实孩子肋骨外翻仅仅是因为腹肌力量弱,腹壁薄,所以肚子很容易凹下去,肋骨也很容易被显现出来,显得“肋外翻”。 但是成年人的肋骨外翻,可就属于身体常见“亚健康”体态之一喽。 对女性来说,它意味着看起来像长了“4个胸”: 哪怕是模特的好身材,这种体态也是重灾区: 真正的,医学意义上的肋骨外翻,主要是指第7-10根肋骨向外突出,超过身体的外缘 自检方法也很简单,站立或平躺,全身放松,观察(最好是拍照)身体前侧,最下端的肋骨,能明显看到它凸起超出身体的外缘,可以考虑是肋骨外翻; 超出的越大,外翻就相应越严重: 长期的肋骨外翻确实会造成一些健康问题,所以如果发现了,还是应该积极矫正; 别担心,只要合理锻炼,就能顺利矫正,无需吃药打针做手术。 而具体的矫正锻炼方法 。 。。 。。。 ……呃,恐怕大部分读者都太胖,平躺只能看到自己的肥肚腩,看不出来肋骨外翻所以这节课今天就不讲了,祝大家夏天减肥成功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对写下的每句话 都负责家庭医生回复“发烧”,查看宝宝发烧,三招安心系列文章; 回复“湿疹”,查看湿疹护理系列文章; 回复“拉肚子”,查看宝宝拉肚子原因与护理大全; 回复“推拿”,查看家庭小儿推拿教学系列文章; 回复“睡眠”,查看宝宝怎么样好好睡系列文章; 回复“补钙”,查看宝宝补钙你应该知道的七个最重要事实; 回复“疫苗”,查看哪些疫苗值得打,该怎么打; 小郑老师科学育儿healthierbetterlif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brkyf/7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