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神经科学》上刊登的一则报告写道,研究者发现父母更愿意使用分析性语言和礼貌性语言与女儿交流,例如,“非常”和“更好”。对于儿子,他们更喜欢用和竞争有关的词汇,例如,“赢”和“顶尖”。

我们会在无意间促使她们形成一些限制潜力的坏习惯,总是区别对待,比如女孩要穿粉色衣服,而男孩穿蓝色衣服;女孩只能玩洋娃娃,而不能去玩小汽车,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把所有的建议都写在了《亲爱的安吉维拉》这本书中,一共是15条建议。

作者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的城市,年,她第三部长篇小说《美国佬》令她在美国爆红,这部小说呈现了作者对美国种族政治的思考和感受,摘得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并且成为超级畅销书。年,她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年,她获得哈佛大学荣誉人文博士学位。奇玛曼达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被视为目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70后作家之一。

译者陶立夏,翻译,作家,摄影师,多年来以独特视角周游世界,畅销旅行书《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首次以情感为主线,探索旅行之于内心成长的意义。

介绍了作者和译者,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直到如何能把我们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且独立的女性了,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亲爱的安吉维拉》书中的15条建议。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做了几张知识卡片来辅助这篇文章帮助大家消化。

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有些职场女性在当了母亲后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中,有些女性是主动的,有些却是被动地,由于家庭的原因或者是另一半的要求。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爱孩子而放弃自己变成一个附属品。在作为一个母亲的同时,你也是你自己。

美国新闻界的先锋人物马琳·桑德斯曾对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说:“千万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道歉。你热爱自己做的事,而热爱事你能给予孩子的伟大的礼物。”

共同协作

以前在晚上溜达的时候,经常看到妈妈推着孩子出来的,很少看到爸爸陪同或者是由爸爸推着孩子的。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我的几个朋友就是奶爸型的。但总体比例还是少数。

父亲就是和母亲相似的动词,孩子不只是其中一个人的,应该平等地分享育儿的体验,不要让对方觉得他是在帮忙,他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妻子也不要因为丈夫不完美的育儿操作,而独揽全局,这会成为剥夺父亲角色的一大因素。

教育她性别角色是胡扯

因为我做饭不佳,被来访的亲戚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不行,以后结婚会吃亏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性就被定义为勤俭持家,上得厅房下得厨房的角色。这不是应该男女都该学习的生活技能吗?

绝对不要让她“因为你是女孩”所以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下定义,走我们认为对的路线。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一岁的儿子去参加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团体游乐会时,她留意到女宝宝的母亲会不停告诉她们“不能碰”,“不能这么做,乖一点”而男宝宝们则会被鼓励探索更多。她们无意识地开始教育女宝宝规矩更多空间更少,男宝宝则空间更多规矩更少。

我们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独立自主,而不是扮演某种性别角色,她喜欢踢足球,就让她踢足球吧。

留心伪女权主义的危害

“伪女权主义”这个词是我读这本书才了解到的,它的意思是:它认为女性平等是有条件的,比如:女性可以有抱负,但不能太有抱负;女性可以获得成功但她也要操持家务并为她的丈夫做饭;女性可以有工作,但男性依旧是一家之主等等。

我们要小心这些危害,通常我们对种族歧视很敏感,但察觉不到性别歧视。

教导她阅读

阅读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听朋友谈论朋友家的孩子,说5岁小朋友天天就捧着手机,我问了对方一句,是不是她的父母也喜欢看手机?朋友回答是。

不说小朋友好奇心中,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就是我们大人在一个都在玩游戏的房间里也很不受影响。在大学的时候,考前复习,寝室里的同学都在打扑克,我在那种环境是一个字都看不进去的,后来我就跑到了阳台去读书。

在朋友圈有个好友,家里好多书,她看书的时候,她家的小朋友也跟着看书,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读书的兴趣了。

教导她质疑语言

过了25岁就开始有亲戚询问什么时候结婚,然后说女孩大了就不好找对象了,如果反驳对方说XX哥还没结婚,对方就会说男的不一样,男的到40还能找到小姑娘。

读了《亲爱的安吉维拉》第六条,我才知道我很早就陷入到了对女性不满者的声音里,哪怕对方也是女性。听到这种话,即便表面不方便反驳,内心也应该是质疑的。

不要将婚姻当作成就

还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们都希望自己是新娘子的游戏吗?除了自己特别漂亮之外还很有成就感。

《亲爱的安吉维拉》第七条建议就是让她明白婚姻既不是成就也不是某种她应该渴求的东西。如果她们明白,就会让她们在长大后对婚姻特别执着,如果遇到一个不匹配的伴侣,情况可想而知。

讨人喜欢不是职责

曾经的我就是讨好型人格,总是担心朋友不喜欢我,不和我一起玩,总是迁就其他人,长大后慢慢有所改善,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可以开口拒绝。我们是没有办法让每个人都喜欢我们,不如就做真实的自己,那些闪光点总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的。

让她有身份认同感

教导她对身份的认同,教会她什么是特权和不平等,以及尊重每一位对她没有恶意的人很重要。

慎重谈论她的外表

我只有在学前班留过一次长发,但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已经记忆不清,每次别人问起的时候都特别惊讶,你作为女性居然一直短发。甚至还被开过是不是喜欢同性的玩笑。

《亲爱的安吉维拉》第十条提到不要限制她的穿着打扮,如果她喜欢化妆就化妆,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强迫,提倡鼓励她多运动,比如游泳、跑步等,除了有益身体外,还可以改善外形焦虑。不要把她的外表和道德挂钩,不要告诉她穿短裙是不道德的。

教导她对生理因素作为社会规范质疑

我们家有族谱,因为我是女性的原因,我没有排辈分,认为女孩迟早要嫁人,是别人家的,而男孩就不一样。这个作者书中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书中写了一个约鲁巴族的女人,怀宝宝的所有名字都是伊博族的,作者阿迪契问对方为什么不能有个约鲁巴族的名字呢?对方回答说:“孩子首先是属于父亲的,必须这么做。”

我们通常先入为主的用生物学解释男人拥有特权,但对生理因素的使用是选择性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孩子应该是母亲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生物学是们有趣的学科,而不是将它当作任何社会规范的依据。

和她谈性

随着社会新闻关于儿童受到这方面的伤害报导日益增多,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件事情,我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太薄弱了。在学校老师都让自行看书,但因为害羞,通常都是一扫而过,而父母更是因为保守观念觉得等孩子再大点再说也不晚,孰不知为危险埋下了伏笔。

我们要克服尴尬,提前跟她说清楚必要的知识,并且告诉她遇到事情及时告知,这样一旦发生不好的事情,也能把危害降到最低,而不是被坏人一直欺骗下去。

恋爱将会发生

曾经谈过一次恋爱,异常失败,用了%的真心换不到对方50%的真心,最后双方都觉得很累。我们通常都被教育爱要付出,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然后并不是每次都这样。我们同样应该期待真心。

教导她什么是压迫

我们从小就听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其实不是的,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人类,一样难养。教导她什么是压迫的时候不要把受压迫的人描述成圣人,圣人品德不是尊严的先决条件。

教导她什么是差别

教导她把差别当成常态,让她理解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不一样,就像看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看法,只要这些想法、方式不伤害别人,就是可行的方式。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请看下面的图片:

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收到启发,作者还鼓励我们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是厨房、家务和丈夫为中心。愿我们都能塑造真实的自我,也将女儿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女性。

说不定你的女儿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brkjz/1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