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艺集网向大家介绍了几种君子之花,莲为君子花,竹有君子操,一起来欣赏君子之花的高雅气质君子兰和莲花虽然也深受文人墨客喜爱,不过它们的传播度仍然比不过梅兰竹菊四君子。而四君子中又以竹最为独特,因为它的品质不在于它的花。它空心、挺拔、不畏严寒、竹节必露,代表了君子谦虚自持、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自古以来,画家的笔下总是少不了竹子的身影,以竹入画,不只是因为它是一种题材,更重要的是能表现出画家的精神与性情。在宋代,就有一个画家,尤其痴迷于画竹,被天下人誉为竹痴,他就是北宋画家文同。今天艺集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竹痴笔下的竹韵。“竹痴”文同画像文同(~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湖州竹派的始祖及主要代表人物。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被誉为成竹于胸中的文同,并不以精致纤细的笔画交代竹子的形质,而是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掌握了竹干节叶的结构,将状似倒悬、实则坚韧有力的精神传达无遗,展现文人写意的本质。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瘦节蛟蛇走的形容,搭配两旁冉冉伸展的枝叶,构成含蓄又不失变化的竹画经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转锋使线条产生粗细与方向上的变化,就像被风吹动时竹叶的翻转。此外,他也透过浓淡不同墨色的交叠,制造深色叶面遮住浅色叶面的空间幻觉,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曾以若轻云之蔽月、若游丝之萦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带等语形容文同的飞白用笔。北宋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的运笔不急不徐,叶片多锋利流畅,突出的小竹枝,则笔笔充满速度感和力道。苏轼以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便是在说明画中的这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墨竹图》叶片的结组方式没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画家仔细观察竹叶生态后,自然领会出的各种变化,而非后世发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叶方式。前文提到文同是湖州竹派的始祖与代表人物,竹子作为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实体材料和精神象征,其形象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但是要说与竹子渊源最深的,应该就是浙江湖州了。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竹乡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一直以来,安吉县不断挖掘竹文化内涵,大力拓展竹材在建筑、装饰等众领域的应用,年全县竹业经济产值突破亿,无论竹林培育、竹产品开发与利用、还是竹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绿色发展之路。本着让竹融于生活的美好愿景,第二届安吉两山杯国际竹产品创意设计大奖赛于安吉正式启动。以竹为自然媒介,不拘泥于竹传统的形态,以开放创新的设计思路赋予竹文化更多意义,做未来竹文化的设计师。让常青的竹富含的沉淀悠久气质,融合更多现代化的摩登理念,将竹文化的空间放得更大。通过创意设计,推动文化、绿色、低碳、环保的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营造竹产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竹子从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渐渐隐退,但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心中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时不时因竹子而唤起对自然的依赖与寄托。如果你有优秀的创意设计,也喜爱中国的竹文化,那么这次的创意设计大奖赛你绝对不能错过。详细资讯可以通过了解更多获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brkyf/1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