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9原标题: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15年的执着,千山万水更加美丽动人;15年的跨越,千村万户更加美丽富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5年前在浙江亲自推动,也是他一直牵挂关怀的富民工程——至,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浙江实施的这项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大道溯源,潮涌钱塘。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行动——新发展理念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书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4月22日,空中俯瞰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二界岭村的杜鹃花海(无人机拍摄)。近几年来,泗安镇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在主要道路两侧及观光园内种植多种颜色的多个品种杜鹃花,形成了“人在花中游、车在花中行”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成为了当地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新华社记者徐昱摄“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今年3月1日,位于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浙江余姚市横坎头村两千多村民奔走相告,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中。“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在信中说。小山村连着中南海。四明山的山川草木,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个革命老区山村15年的惦念和关心。“我们是2月10日给总书记写的信,没想到总书记十多天后就回了信!”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兴奋地说,他清楚记得当年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冒着雨雪,专程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走村入户看望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当时的这个山村还没有水泥路,全村没有一个公厕,许多人家都还用露天粪缸。在同村委会座谈时,听完情况介绍,习近平神色凝重:“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心系基层百姓,谋划发展大计。在年10月12日调任浙江之后,习近平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行程,在春节前的3个月内连续到11个市进行一线调研,察民情、听民声。当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高增长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从陕北农村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始终扎根基层,心怀对人民的质朴感情,他深谙中国国情,深切了解什么是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陕北梁家河村,青少年时期的习近平带领黄土高原的群众战天斗地,改旱厕、建沼气,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发新能源,改善人居环境;在河北正定,他亲自监督整改农村“猪圈连茅厕”,设立公共厕所,修建生活垃圾池;在福建,他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4月21日,空中俯瞰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的新泾港河道(无人机拍摄)。经过整治的河道水清树绿,已成为美丽的乡村公园。曾经的新泾港,是当地群众口中的“墨汁河”、“黑臭河”,经过三年左右的整治,新泾港水质保持三类水标准,两岸绿树成荫、粉墙黛瓦,呈现出典型美丽江南村落的画面。新华社记者徐昱摄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重大部署——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这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有效抓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要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习近平亲自部署: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抓这项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此后,省里“一把手”直接抓这项工作,成为浙江历届省委的一项雷打不动的惯例,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这项工程的决心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4月1日,空中俯瞰乌镇春色。清明期间,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开启传统的“香市”盛会,为市民和游客呈现踏青游春、蚕花会、民间戏曲、踏白船等众多特色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春暖花开之际,感受江南古镇春季特色民俗之美。新华社记者徐昱摄这是一种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4月的浙江安吉,竹林摇曳、绿水清波,一派魅力江南好风光。但在十多年前,这里自办不少水泥厂和开采石灰岩的矿山,环境受到破坏,县里下决心关停矿山。不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年8月15日,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在随后发表的《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安吉也由此倾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使村庄美丽起来,让生态产生效益。美丽经济已成安吉等地的靓丽名片,同欧洲乡村相比也毫不逊色。10多年来,安吉年财政收入从当初的6亿多元,猛增至60多亿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年7月10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这个着眼发展大格局、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宏图大略焕然而生。从“八八战略”总方略中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再到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永续发展大计,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4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汾口镇湿地公园内的景观池塘、盛开的郁金香与周边数千亩油菜花相映成趣,构成美丽的春季乡村图景(无人机拍摄)。据悉,汾口镇湿地公园是汾口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亮点工程,整个湿地占地余亩,并配备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等净水设施。新华社记者徐昱摄这是一份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即使现在通了高速,从杭州来我们村里还要3个多小时,那时候,来一趟是真不容易!”时任下姜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清晰地记得,年4月24日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一路上换了3种交通工具。“他先花近6个小时从杭州坐车到县城,又坐快艇三四十分钟到薛家源村码头,再换汽车一路颠簸约20分钟进下姜村。”年,习近平主动提出将距杭州公里以外、山路十八弯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4次来到下姜村,帮助村子谋划发展沼气工程、旅游等产业,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一线,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头车间,思考于颠簸旅途。“看到村里谁家的屋门开着,习书记就会拐进去看看,村里大部分农户家他都去过,每次都先走访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姜银祥说,“进了村民家,都会问问大家过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离开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始终牵挂、惦记在心。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调研时来到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在以开办农家乐为主业的村民袁其忠家里,习近平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年11月9日,下姜村村民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姜村干部群众寄来了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下姜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牵挂。通过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保护山林,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如今这个村已是千岛湖南岸深山中的美丽乡村,山清水秀、翠竹掩映、街道整洁。年下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是年元的12.56倍。↑4月23日,浙江奉化滕头村的观光小火车在村内试通车。浙江奉化滕头村30多年来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从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95.06亿元。新华社记者殷刚摄15年岁月如歌,15年接续奋斗。浙江15年间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意义:一是规划引领建设。浙江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浙江提出“中心村”主要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吸引人口集聚、辐射周边村庄;“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历史文化村落”主要实行保护修建,促进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与村庄融为一体。二是坚持稳扎稳打。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一刀切、大拆大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前置性工程,做到位才可避免工作反复,可以此为“先手棋”,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三是坚持群众视角。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显势,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遵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部署推进,在新发展理论指引下,浙江久久为功建设,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不仅在安吉、德清、富阳、临安等浙北县区,诸暨、丽水、衢州等地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美丽公路串起“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示范县”“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等,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截至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种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下大气力建设生态文明,合力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这是浙江奉化滕头村风貌(4月22日摄)。浙江奉化滕头村30多年来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从昔日“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95.06亿元。新华社记者殷刚摄昔日窘迫的横坎头村已改变了容颜,村里锚定“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两个主色调,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当年负债45万元到村级固定收入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横坎头村的变迁如同一个缩影。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样本,也看到了未来美丽中国的范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才能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的15年间,经历三个阶段:至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至年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年以来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由浅入深,从点到面。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美丽乡村”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带给浙江乡村勃勃生机,这也昭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也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新叶村村貌(4月21日无人机航拍)。年,章镇镇对新叶村竹洞湖(右下)进行改造,成为集观光游览、自然生态、商业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周边村民提供休闲场所。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江南4月,岭上开遍映山红的时节,浙江富阳万市镇何家村村主任李龙云正在村里“巡花”,一场“乡村百花大会”打擂正酣,每家每户都用鲜花装点起乡村庭院。这里发挥独特的鲜花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让美丽庭院变“美丽经济”,目的是推进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家园,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村有千百种,特色、风情各不同。坚持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情出发规划,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类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广大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建成了一大批“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吉的余村村口,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的这10个大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万浙江儿女心中,并在神州大地呈现燎原之势。↑这是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三都渔村雪后景象(1月31日无人机航拍)。该村居住着曾常年漂泊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上的渔民,近年来以发展民俗和生态游为特色,成为热点旅游目的地。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保持耐心,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今年1月5日,一场意味深长的仪式在安吉举行——安吉与山西右玉县正式缔结为友好县。尽管相隔千里,但地理上的距离阻隔不了两地的交流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从历史上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绿洲”,以实际行动和成功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在新时代,安吉在争当践行新发展理论的样板地、模范生中,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相互镜鉴,携手并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早在年4月9日,习近平第一次到湖州安吉调研时,就嘱咐当地干部:“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决不能松懈,更不能反复。”“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始终念兹在兹,持续推动。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在云南洱海、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在黑龙江黑瞎子岛,留下了他的身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稳扎稳打长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中国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这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丰树坪村村貌(4月21日无人机航拍)。该村于年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打造全域大花园大景区。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紧贴民心,从群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etbrk/1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