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杂志秉两山理念建生态寺院
< 安吉余村,这座有近千年历史的浙北山村,近年来因在生态文明上的实践和经验,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位于村北的隆庆禅院更是余村生态文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与这座山村一起不断成长。 隆庆禅院,始建于五代后梁(),禅院由吴越王钱鏐亲自建造,是安吉竹乡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禅院在宋、明、清几经修葺扩建,规模恢宏,盛时有殿堂、楼、房60余间,以廊相连,建筑别具一格。史书记载,在清光绪年间又先后重建隆庆禅院,觉照、显明等十余位佛教大师曾赴此助建禅院。改革开放后,隆庆禅院的整体建设遵循着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在生态寺院建设上不断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生态保护而重建 年的余村,还是一个以村集体矿山企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山村,大面积的山体破坏使得村里的道路受损,空气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百姓的腰包鼓了,但是往日的青山没了。当时余村的村领导班子和村民开始商议,如何传承先祖留下来的自然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财富”,最终决定对村庄环境和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改革就这样悄然拉开了帷幕。 在生态保护思路的指导下,隆庆禅院的重建开始了,村民自发集资,规划了龙庆园的建设。龙庆园是座以隆庆院为核心,结合周边自然水体、山塘、道路、溪润、山峰的景观区域。特別是在隆庆禅院的规划上,更是紧贴山水人文,立足遗址重建,合理利用水系,将原本山中自然水量较大的溪润引入寺院修筑观。殿堂之间以自然地面保护为主,不做永久性硬化;建筑空间小巧灵动,但是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整体风格、色彩、高度都与林木有机融合。 因“两山”理念而兴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安吉余村视察生态保护、村集体经济转型的工作。对余村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这是余村的高光时刻,隆庆禅院也更加坚定了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信念。从寺院的日常管理,到信众的教育;从农禅并重的修行,到护林护水的工作;从节能减排的改建,到自然堆肥的运用,隆庆神院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稳步前行。 僧众们以平时多余的供品、果皮、菜叶等植物原料,分类清洗储存,用自然堆肥和发酵的方法,制出多种生活用品。经过自然降解后的废料则作为寺院菜园用肥。品质较高的酵素则进一步优化成洗涤用品,如厨房用品,植物肥皂,浴用品,将这些原本会对水体造成定污染的碱性物质改造成了无污染的环保成分。寺院的垃圾再也没有果皮菜叶,寺院的废水再也没有泡沫污垢,寺院周围的菜园和树林也更加茂盛和青郁。 年,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一批致力于生态公益保护的有识之士,聚集于隆庆禅院,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自然农法讲座,向世人展示了无污染、纯绿色的自然农业耕种,成为后来提倡自然农法的先驱。 因生态寺院而新 年,中国佛教协会向全国佛教界发出了《建设生态寺院的倡议》,为隆庆禅院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安吉县佛教协会在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的指导下,对隆庆禅院做了进一步的改建规划,并投入实施。规划遵循合理、自然、保护的原则,对寺院进行局部调整。对原有寺院闲置房屋进行处理,以舍大取小理念,将一直闲置的余平房屋使用权交于村集体,为村进行下一步龙庆园改造的文化项目提供资源。整体改造寺院排水系统,隆庆神院因处于高峰之下,周围九峰环绕,山体陡峭,一到雨量较大较集中的时间,短时间泄洪能力不足,寺院庭院和周边水系容易造成积水。隆庆院将引入寺院的水系作散开式处理,清理河道积石,疏通庭院排水系统,清理寺前水池,再未发生大面积积水现象。 年12月,在湖州市安吉县举行了“绿色?生态?和谐”为主题的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现场会,会上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寺院建设与管理规范》。在《规范》的指导下,隆庆禅院开展了集中燃香、提供三支免费清香、禁止明火、科学放生、垃圾分类等日常工作,并对所有殿堂进行了修缮改造,还设计和开了阅读空间、生态小讲堂、秋水阁茶资等公共服务区域。现在的隆庆禅院,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底色,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理念的宗教活动场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两山”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动力,余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经验是生态建设之路的明证之一。余村隆庆禅院在生态寺院建设上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佛教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佛教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的具体实践。 (作者为湖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安吉县灵峰寺方丈慈满) 来源:《中国宗教》杂志年第7期 原标题:《《中国宗教》杂志:秉“两山”理念建生态寺院——安吉余村隆庆禅院在生态寺院建设中的实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etbrk/13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市县热线安吉统一战线与绿水青山就是
- 下一篇文章: 安吉余村蝶变美丽中国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