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帮宝宝赶走10大常见病
夏日伴随着煦暖的和风与妖娆的花朵加快了到来的脚步,宝宝在感受夏日快乐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夏日里种种潜藏的危险……旅行、散步、晒晒太阳,您是不是也已经做好帮助宝宝防御初夏疾病的准备了呢? no.1腹泻 天热,宝宝大量出汗,如果饮水不足,体内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都减少,影响到宝宝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宝宝就极容易腹泻。细菌、病毒感染也是宝宝腹泻的常见原因,其中又以一种长得像轮子状的“轮状病毒”感染为多数。感染病毒可能引起宝宝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发生肠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症状: 宝宝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和腹痛,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严重者可因脱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小贴士: 1、注意卫生:宝宝的餐具、食物要单独存放,要有防尘和防蝇设备。妈妈在为宝宝准备这些用具前一定要先洗手。 2、注意新鲜:奶品要新鲜,奶瓶用后洗净煮开消毒。 3、注意定量:妈妈在用母乳喂养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定时定量,3个月以内的婴儿,每2―3小时喂奶一次,每天喂6―7次,夜间睡觉可少吃一次;以后可延长至3―4小时喂奶一次,每日喂5―6次,每次喂奶以15―20分钟为宜。预防因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 no.2中暑 夏天宝宝容易出汗,由于其皮肤汗腺发育未完全,体内水分贮存量有限,流汗过多容易引起脱水休克。呼吸是人体自身散热的重要方式,因为肺部是除了皮肤外的次要散热器官,呼气时可将肺中的热气排出体外(占排热量的百分之十)。但如果环境的温度高过体温,吸入的是热空气,则反而会使体温上升,由于宝宝在夏天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呼吸调节体温,容易发生暑热伤害。 症状: 宝宝先是肤色发红,触摸宝宝的皮肤能感觉到干燥发热。宝宝烦躁不安,有的会哭闹,呼吸及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昏眩、抽搐,或进入昏迷状态,测量体温时可高达39℃以上。 小贴士: 1、控制室温: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四周环境通风,温度适宜。 2、注意防晒:注意不要带宝宝在炎热的户外长时间晒太阳。尤其是每天的中午和午后(11~14点),尽量减少带宝宝外出,并适当宝宝午睡的时间,饮食宜清谈,多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每天勤洗澡、擦身; 3、注意降温:发现宝宝中暑时,将宝宝移到阴凉处,除去衣物。医院诊治,千万不要给宝宝服用退烧药。 no.3伤风感冒 夏天的特点就是烈日炎炎,离寒冷远了,离感冒似乎也远了。但其实,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以及皮肤散热、保温调节功能都差。夏天室内空调环境、室外高温,室内外温差大,宝宝就很容易伤风感冒。 症状: 宝宝不出汗,口渴、尿多、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而且烦躁不安,病程可持续1-2个月。 小贴士: 1、改善环境:防治暑热症首先要改善居住条件,注意通风及温度的控制。要经常让宝宝在较阴凉的地方休息,无论室外或室内都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 2、适当补水:及时给宝宝多喂些淡盐凉开水,经常给宝宝用温水洗澡。 3、小偏方:对体温过高或烦躁不安的宝宝,可用温毛巾蘸水轻抚宝宝肌肤,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疏解宝宝的不适。 no.4蚊虫叮咬 夏天也是蚊虫活动的时节,宝宝幼嫩的皮肤就成了攻击对象,它们比成人更容易被蚊虫叮咬。宝宝很容易抓破皮肤而引起细菌感染,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蚊虫,宝宝的手脚被蚊虫叮咬后,会留下色素沉积,而反复抓破结疤可能会留下像小红豆一样的疤痕,也就是所谓的“红豆冰”现象。它不仅仅有碍肌肤的美观,严重的还会转变成蜂窝性组织炎。 症状: 局部红肿,在手部、小腿及足踝处,更可能产生水疱。 小贴士: 1、注意卫生:格外注意居家环境的清洁,地毯、凉席、榻榻米、猫、狗都是可能的虫虱来源。 2、提前防虫:每天睡觉之前,喷洒无毒害的杀虫剂,或者给宝宝使用蚊帐。 3、常备药品:出行的时候可以带上万金油、绿油精等药膏,但要记住这些药膏只能使宝宝的患处暂时获得清凉,并没有实质的治疗效果。 4、及时求医:如果宝宝皮肤上被叮咬的数目过多,或有感染迹象,医院找皮肤科医师求救。 no.5痱毒 痱毒是由痱子引发的病症,而痱子是夏天幼儿最常见的皮肤问题;好发于脖子、前胸及后背,形成大片瘙痒的红疹子。痱毒又称热疖,该症多由宝宝营养不良、抗病力差和痱子被抓破感染所致。痱毒若治疗不及时,常可继发肾炎,严重的还会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应该引起妈妈们的高度重视。 症状: 病变处表现为红、肿、热、痛及流水征象。 小贴士: 1、清爽干燥:预防之道首重凉爽,吹冷气、常洗澡、穿轻薄的棉质衣服等,都有助于让宝宝保持皮肤干爽,减少汗疹的发生。 2、保持卫生:宝宝要常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对已形成痱毒者,要及时应用抗菌素,病变处用75%酒精消毒。 3、如疖肿不多,在早期,只要涂些鱼石脂软膏,可使疖肿消退。脓肿若未成熟之前切勿自行挤捏,一定要等脓肿“熟”了以后再由医生进行切开排脓,使脓液通畅流出,伤口容易愈合。 no.6毛毛虫皮肤炎 引起毛毛虫皮肤炎的并不是因为毛毛虫的叮咬,而是毛毛虫身上的刺毛接触到皮肤所引起的局部过敏反应。可能只是带宝宝在树下乘凉休息,毛毛虫掉落的时候刺毛便散在了宝宝身上,这些细刺是可以穿过薄衣服的,因此宝宝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而妈妈却还茫然不知呢! 症状: 毛毛虫皮肤炎在宝宝身体接触毛毛虫刺毛后的12―24小时开始起反应,症状为刺毛接触的部位开始产生许多小红疱疹,奇痒无比。若不治疗,痒痛可持续一周之久,宝宝难以忍受。 小贴士: 1、远离毛毛虫:夏天经过树下时,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到山区野外时,最好可以穿着长袖衣物来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毛毛虫。户外活动结束返回家中后,最好赶快更换衣物、沐浴洗澡,以免皮肤过敏导致发炎。 2、若不幸有毛毛虫皮肤炎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及早看皮肤科,进行适当治疗。 no.7红眼病 又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红眼病传染性极强,只要健康的眼睛接触了病人眼屎或眼泪污染过的东西,如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小儿生性好动,如不注意预防,往往一个孩子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个幼儿园。“红眼病”可重复感染,不分年龄,几个大月的婴儿和8、90岁的老人均可发病。 症状: 常在感染后1-2天甚至几小时内两个眼睛先后红起来,伴有眼分泌物多,流泪,有异物感,眼内烧灼样疼痛等。由病毒感染的红眼病,症状更明显:结膜大出血、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还会侵犯角膜而发生眼痛,视力稍有模糊,病情恢复较慢。 小贴士: 1、给宝宝勤洗手,不让宝宝用手揉眼。 2、在流行期少带宝宝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 no.8脱水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小宝宝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较差,加上食欲降低,很容易因水分跟不上身体代谢而出现脱水的状况。医学上称为婴儿夏季脱水热。该病是因炎夏气温高、气候干燥,宝宝通过排汗而丢失大量的水分所致。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引起宝宝发热,有时体温可达39℃―42℃。 症状: 前期无明显症状,宝宝一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停、出汗很多、烦躁不安甚至大便干燥,妈妈就要小心了。 小贴士: 及时给宝宝补充足量的水分,切忌乱用药。专家指出,面对宝宝脱水不要慌张,要弄清是护理不周的正常脱水还是疾病导致的病理性脱水,然后再进行科学补水,而白开水是最佳选择。此外,4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夏天也可以适当喝水。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不仅要注意喝水,在制作辅食时,口味一定要注意清淡,避免加过多盐或糖而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从而加重脱水。 no.9晒伤 夏天随着户外活动的增加,晒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有些妈妈不愿意为刚出生的宝宝用防晒乳液,认为宝宝不需要,或是担心防晒乳液会伤害宝宝娇嫩的皮肤,而事实上六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开始用防晒乳液了。 症状: 宝宝皮肤变红,有刺痛和瘙痒感,有的宝宝会哭闹,而有的宝宝则只会在皮肤脱皮或刺痛感来的时候才表现出烦躁不安。 小贴士: 1、长时间在户外,可选择防晒系数15-25的防晒乳液,每隔4-5小时给宝宝擦一次。 2、防晒乳液不只是搽脸,所有露出来的、晒得到的部位,包括宝宝耳朵、脖子后面、四肢外侧等,都要搽到。 3、带宝宝出去晒太阳要尽量选择在早上9时前或者下午5时之后,其余的时间应让宝宝留在室内或者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no.10呼吸道感染 夏季气温高,导致食物变质周期加快,细菌生长、繁殖也更加迅速。而且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喜欢使用空调,这样一来就使房间长期处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空气不流通,也就容易使各种呼吸道病毒留在了室内,儿童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差,病毒、细菌也就容易乘虚而入,让孩子们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引发合并症,肺炎就是其中之一。 症状: 一般来说,轻症表现为发烧、鼻塞、打喷嚏、干咳、嗓子痛,体温低于38.5癈,症状持续2~3天。而重症时的体温可高达39~40度,表现为流涕、咳嗽、头痛、烦躁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会出现呕吐和腹泻,持续时间可达1~2周。 小贴士: 1、家长应尽量少带儿童去那些人多、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流量大,细菌繁殖迅速,空气流通不畅。 2、注意室内通风,孩子穿衣不能捂得过于严实。保持室内一定湿度、温度,居室内不能过湿或过于干燥;要经常为室内进行消毒,严防室内污染,严禁在室内吸烟。 3、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最后,夏季要让孩子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调节肠胃功能,保持抵抗力。另外可适当吃一点增加抵抗力的药,如核酪口服液、多种维生素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yebrk/11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做个滋阴敛阳的乌梅蜜丸,给咽炎的朋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