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静清和说茶不唯是茶,万事万物,心有敬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 厚积落叶听雨声,窗前明月枕边书。 知名茶人静清和,以多年丰富的做茶、品茶经验,以及科学的史料、准确的数据,从二十四节气品茶、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六大茶类与饮茶健康、茶器演变与茶器美学、饮茶演化与审美变迁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解读中国茶文化。 在知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当下,这套知识体系较为完整、思想较为独立、视角较为独特的纸质茶书,让人们在闲暇光阴里,茶烟轻飏,披读展卷。书香、茶香,口齿噙香,是尘俗里的洗心之药;世味、茶味,味外之味,是耐得住咀嚼的浮世清欢。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 ■茶书 读茶书,宜遵循先难后易、先专业后休闲的原则,以理性客观、专业系统的知识为保障 上书房:这个夏天,这套六册的“静清和作品”——《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饮茶小史》,成了我的消夏读物。我是随意捡读的,但不知作为作者的您,希望读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读? 静清和:随意地读,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按我推荐的顺序来读。 正如习茶一定先从最优质的茶喝起一样,依照先好后次的顺序,在建立起必要的审美与正确的口感之后,茶之优劣,豁然确斯。因此孟子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茶书也一样,宜遵循先难后易、先专业后休闲的原则,以理性客观、专业系统的知识为保障,此后的所学,才不容易被碎片化、江湖化、鸡汤化的信息所带偏。所谓倒餐甘蔗入佳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可先通读《茶路无尽》,把六大茶类的本质及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了解清楚,建立起茶的基本知识与框架之后,再读《茶与健康》,就能更本质地去认知茶,端正和培养健康的饮茶理念。当洞悉了茶的本质以后,自然就会对泡茶的原理了然于心,此时去读《茶席窥美》,有意识地运用人体工学原理,在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里,去感受茶与茶器惠及我们的身心愉悦、美学趣味,才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当对实用且美的茶器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若再去系统地阅读《茶与茶器》,就能清楚,针对不同的茶类,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辨器、择物,也会了解制茶技术与饮茶方式的进步,是如何交互影响到茶器的设计、应用及演化的。而贯穿于饮茶历史中的茶与茶器的鼎新与变化,能让我们一窥千百年来古人吃茶的风景及审美的变迁。此后,再读《饮茶小史》,就会通晓煮茶、煎茶、点茶、泡茶之间的深层关联和区别,也会理解浮生日用的果子茶、文人茶及工夫茶之间的演化规律及逻辑关系。当透彻理解了茶与茶器的底蕴,就能充分地去享受因茶而生的茶道美学,在四时的光影里,依照节气的变化,从立春到立冬,在每天的一盏茶里,去领略蕴含在二十四节气中的茶汤与茶席之美,这便是最后一本《茶味初见》。生活因茶而产生超越庸常的悦人之美,以此抗拒人生可能遇到的诸多无奈、无聊、无趣、无味。 至此,上述六本书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相互解读、相互补充、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静清和作品》 静清和著 九州出版社 上书房:您建议最后读《茶味初见》,有意思的是,这本却是您出版的第一本茶书。 静清和:《茶味初见》初版于年,写于不惑之年,其中渗透着我在那个年龄时对茶超乎寻常的热爱与思考。《饮茶小史》是今年付梓的。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不觉十余年矣。十余年来,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及社交活动,不是在茶山做茶,就是在灯下写稿,只为专心把自己要写的系列茶书写完。门前的枝柯绿了又黄,黄了还绿,而我也已两鬓斑白、两眼昏花了。其中甘苦,冷暖自知。 上书房:这么苦,为何要写? 静清和:在近代中国的茶界上下,包括一些学者,但凡谈及茶,必然会提到神农、三皇五帝与诸多神话传说,似乎言及的历史越久远,表征自己于茶的研究或理解越深刻,这其实是非常荒唐与可悲的。对于这些乱象,西汉刘安及其门徒在《淮南子》卷十九中早已一语道破。书中写道:“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习茶的今人,却将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神话、传说奉为圭臬,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岂不荒谬?鉴于此,我便从年伊始,在当时的茶论坛及新浪博客上,撰写了多篇持不同观点的文章,意在拨乱反正,并以节气为纲,谨遵四时之序,持续写下了应怎样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顺时应序、健康喝茶的系列文章,后结集成为我的首部茶书《茶味初见》,之后一鼓作气,有了其余五本。 为写书,我从草木萌动,写到荼靡花开;从雨水写到立夏,从白露写到大寒。时光真不经用。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花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写书,为的是使逻辑更加严谨,观点臻于完善。我的茶书,若是无法启迪后人也就罢了,但至少不能因知见不正而误导他人,否则,不仅有辱斯文,而且罪过着实不小。 上书房:新书如《饮茶小史》固然费心力,《茶味初见》按理再版就是了,但出版社说您花了三个多月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修订了哪些部分? 静清和:我不是作家,也不是文人,当初写下那些文字,留下那些图片,纯属随心所欲,尽在一个好玩。后得以结集出版,瑕疵重重,虽然承蒙读者不弃,但我还是诚惶诚恐的。幸好这次再版,让我有机会努力做些增减,删减了许多时过境迁的轻薄之言,补充了很多必要的别茶经验与习茶常识,增加了当初未能出版的24个章节,同时更换不满意的图片。如此,从图片到文字,这本书也算是焕然一新了。 当然,修订中我还是刻意保留了一些片段,因为那毕竟是我成长的一段真实记录,也是曾经走过的一段心路历程,当中包含着我的所读、所言、所思、所历。期间有迷茫、有坚持、有欣喜、有蜕变,希望这些无足轻重的体会,能对习茶者有所启迪,以之为鉴,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这些体会和思考,就像早秋树上缀满的果实,其滋味的青涩,不妨碍视野中的风景如画。春华秋实,各蕴其美,各有各的况味。 茶味“初见”时,是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再见“茶味”,却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蹉跎经年,茶汤里添了许多人生照见,多了如许人生滋味,不知是喜是悲?悲喜相依,苦甘并存,是人生初见,也是茶味再现。 ■茶路 踏访五十多座茶山,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交代清楚 上书房:六书中的《茶路无尽》,记录了您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文字看似云淡风轻、信手拈来,实则逻辑性、科学性非常强。 静清和:这大概和我的专业出身有关,我是学理科的,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从事水处理工程。最初我探访茶山,就是因为经常出差到各地,尤其是到各地山区的水源地踏访。前前后后,我大概踏访过五十多座茶山。写书之前,我又将这些茶山重走了一遍,边走边访茶农、茶人,严谨考证茶史、茶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茶树品种等,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搞清楚。有了这本《茶路无尽》,茶书的知识结构才算完整。 浙江安吉连绵的茶山 上书房:您出身于中医世家,怎么没有从医? 静清和:我那时叛逆,故意要反着来,但实际上,从小读医书练就的“童子功”,对我研究茶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家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始终激励着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能医我愚,苦可砺我心。我力求从可靠文献和证据链中,得出每一个所要表达的结论;让自己的每一个观点,得到可靠的技术支持与正确的理论支撑,尽可能地让每一张图片与文字对应,可赏可读,以图释文。这些看似基础的要求和细节,给书的写作增加了诸多难度。多少个假日与夜晚,我行色匆匆,往返于茶区与家的路上。我女儿取笑我:“你问茶累积的机票和车票的厚度,早已超过了书的页码。”这点我承认,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嘛。我都是在访山、问茶的当晚,整理一天的笔记,再趁热打铁,草就一个章节的文稿。记得在恩施的那个雨夜,我在宾馆房间,灯下孤影,用随身带的茶器,泡一壶“红袖添香”,插一枝半开的素心蜡梅,写下了“恩施玉露承唐韵”一章。虽苦,但花香浮动、茶润诗心,茶与花,都是旅途中温馨的慰藉与陪伴。 上书房:茶对您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静清和:茶,让人冷静、理性。在喝茶、研究茶的大量阅读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茶,啜苦咽甘,让人回味,在茶香的熏陶中,在饮茶的这个美学过程中,以茶为隔,借茶之清味,通过一席茶、一炉香、一瓶花,在苦中作乐,安顿身心。余生,我将活在当下,做点小而美的些许小事,足矣。 ■茶席 以茶与茶汤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 上书房:《茶席窥美》作为国内首部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专著,自年4月出版以来,累计印刷了11次。何谓茶席? 静清和:茶席,从狭义上讲,它是一个品茗的平面;从广义上讲,却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与茶汤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茶席,也是在庸常、枯燥的日常生活中,辟出一方心灵净土,一方纯粹的精神享受与审美空间,以“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颐养性情,乘物以游心。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器以载道,道由器传。所谓茶道,其本质就是关于茶的艺术,或是茶的美学。形而上者谓之道。技可进乎道。只有技艺精熟了,上升到美,就近乎“道”的范畴了。由此可见,由茶与器之门径而入的茶道,就是一门极富情趣化的雅致的生活艺术。茶席可视为茶道有规则、有秩序的外化的具体表达。在物质日渐富足的今天,我们不妨借助茶席的概念,应天之时,载地之气,加以材美与工巧,借以实现自然与人、人与茶、茶与器、器与器的协调呼应、相得益彰,以此去构建一个健康科学、实用且美、清韵自足的艺术道场。 上书房:器以载道,这便引入了茶器。 静清和:是的。泡茶看似随意,欲泡好一盏茶,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扎实的手上功夫,活火活水,知茶性,明茶理,以形成正确的审美与综合判断,而且还需要“利其器”。茶器的选择,是否顺手贴意,是否适合某一类茶,能否准确客观地表达茶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等,都是值得玩味的雅趣闲事。我在《茶与茶器》这本书里,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条件下的药、食、饮同源,因此茶与茶器的发展,并没有发生多少交叉。陆羽《茶经》问世以后,人间相学事春茶,茶器与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从茶的晒青、蒸青初始,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饮茶方式不断得以调整和完善,它们对茶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深刻。 茶器的选择,是值得玩味的雅趣闲事 元代,揉捻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为发酵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饮变得简单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当松萝茶的制作技术影响了武夷茶之后,随着一个崭新的乌龙茶类的诞生,催生了与之相应的新的品饮方式。于是,器具精良、以闲情逸致烹制的工夫茶出现了。工夫茶在乌龙茶产区的横空出世,使得其品饮方式,不断地随着乌龙茶制作技术的向外传播,而逐渐在福建、广东地区扩散和发展。当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后,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响和左右了茶器的发展与变革。曾作为品茗器的盖碗,也渐渐地在向泡茶器方向转变。形随功能,当茶器的用途发生了改变以后,其形制必然也会为之变化。 茶器的考证与研究,是对《茶席窥美》的深化。 上书房:说回到茶席。看您书中有很多绝美的茶席照片,如何摆出漂亮的茶席? 静清和:不是刻意地“摆”,而是用心地“布”。应天之时,载地之气,加以材美与工巧,借以实现自然与人、人与茶、茶与器、器与器的协调呼应、相得益彰。器具之间,不是干枯的罗列展示,而是彼此有着生命的相生相惜,有着气韵流动的相互映照。茶席不是作秀,是为了让我们更美更风雅地去喝茶。茶席是实用且美着的艺术,二者不可孤立与分割。茶席的存在,首先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茶席营造衍生出的美感,是为实用服务的。日本工艺大师柳宗悦说过:“随着使用,器皿之美与日俱增。弃之不用,器皿便会失去意义,美亦将不复存在,故而美是用的表现。”茶席是有思想、有表达、有诗情、有画意的茶道艺术组合。 茶席是有思想、有表达、有诗情、有画意的茶道艺术组合 上书房:实用且美之外,还有其他原则吗? 静清和:茶席的灵魂始终是茶。茶席这个空间里的所有载体与构件,都要服从和衬托于表达茶与茶汤这个主体,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影响茶之本质及趣味的表达。茶席的清致与否,在于你如何剔除那些影响美的因素。这个观点,与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 ■茶史 纵观中国的饮茶历史,自唐以降,它始终存在着一个不断删繁就简、剔除欲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erbairike.com/yebrk/13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津被GDP所欺骗的大都市,城建水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